- · 国际法研究版面费是多少[04/09]
- · 《国际法研究》投稿方式[04/09]
- · 《国际法研究》数据库收[04/09]
- · 《国际法研究》期刊栏目[04/09]
法研究期刊查询(法学期刊研究会)(4)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当时处于这场学术运动中的先驱人物,还有W·李卜曼(《公共》,1922)、C·A·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1913)、S·赖斯(《数量分析与政治学》,
当时处于这场学术运动中的先驱人物,还有W·李卜曼(《公共》,1922)、C·A·比尔德(《美国宪法的经济观》,1913)、S·赖斯(《数量分析与政治学》,1938)、 W·B·莫若等人。他们都倡导用科学方法探讨与研究政治现象,发现政治行为的基本规律。
第二阶段为鼎盛阶段,始于二战后至60年代末。这时美国涌现出一大批批行为主义学派的政治学者,如瓦尔迪姆·O·凯(Valdimar·O·Key)、戴维·杜鲁门、赫伯特·西蒙、罗伯特·达尔、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戴维·伊斯顿、卡尔·W·多伊奇(Karl W·Deutsch)、德怀特·沃尔多 (Dwight Waldo)等人,他们纷纷著书立说,把行为主义普遍运用于政策制定,压力团体、政治过程、社会、选举行为、国际关系、政治体制和权力等各个领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行为主义政治学著作,如V·O·凯的《美国各州及南部政治》(1949)、西蒙·史密斯和汤普逊的《公共行政》(1950)、拉斯韦尔和卡普兰的《权力与社会》(1950)、杜鲁门的《政府过程》(1951)、伊斯顿的《政治系统》(1953)。
政治行为主义从产生进入到发展的高峰期,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这个趋势反映了广大学者们一个日益自觉的意识:日常研究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迫使政治学必须在理论和方法上同传统决裂。在美国“社会科学研究协会”的积极赞助下,一些政治学家团体积极从事行为研究。比如,在50至60年代,政治行为学会和比较政治学会就支持并且协助各种行为研究活动。1956年,在“美国政治科学协会”的年会上,提出的任务之一就是开辟一系列专门途径,以有益于这项研究开展。在教育界,从50年始,几乎所有重要大学都设立了这个学科的教授职称。一些学校开设了以政治行为为专业方向的博土生培养计划。政治科学系也竟相建立。出版界也有了变化,到60年代初,政治行为主义已经在专业杂志上成了多数论文的理论依据。
在30年代问世之时,政治行为主义还被学术界许多人看成是少数人持有的偏激理论。但到了50年代,主张行为主义的学者大多成了美国政治学界的权威人物。这个转变的生动标志:在整个30至40年代,美国政治学协会中没有一个人鲜明赞同行为主义,但从1950年后,拉斯韦尔等著名学者先后担任了该协会的领导职务。可以说。从50年始,行为主义的观点已经遍及当时政治研究的广大领域。和20、30年代相比,行为研究的对象更侧重于人们的心理活动。伊斯顿认为,早期的团体论和权力论考察各种社会群体如何相互作用,从而影响政治制度的权力分配和决策内容的过程,实质上还是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积累的只是形势资料。它仍然忽略了参与政治的个人的人格、动机、情绪等心理因素,忽略了行为资料的积累。行为主义应该以行为资料和形势资料并重。这个批评比较中肯。比如行为研究方法的首创人本特利就否认人的个性在政治研究中的作用,认为个性无法把握;唯一可以研究的是政治过程,而人们能观察到政治过程只是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所以政治就是团体的行为。在成熟时潮,行为主义突破了这个界限。可以说,在50年代,行为主义的理论认识和研究方法进一步深化、成熟了。
作为一门成熟的独立学科,政治行为主义逐渐建立了不同于邻近学科的研究对象、观点、术语和方法。以行为主义这个词为例。伊斯顿曾明确指出,政治行为主义(Behavioralism)这个词和心理学的行为主义(Behaviorism)的含意不一样,它反映了学术上的重大差异。如,心理学的工具是人的感觉器官或机械仪器,它的研究对象只是人体在外界刺激之后产生的可视察的行为,而不过问人的目的、企图、动机、、情绪、感觉等精神内部的变化。反之政治行为主义关心人们的政治态度和行为规律,总是努力预知人们头脑中有什么想法。它把团体和个人,把“刺激——组织——反应”的心理过程和制度——个人的关系都列入研究范围。所以政治行为主义的观察领域要比心理学的行为主义宽广得多。
经过同代学者共同探索和重复使用,行为主义政治学已有了学科内公认的方原则:第一,政治分析以个人或团体为基本单位,而不是以政治制度为观察的焦点。第二,搜集并整理事实资料,反对抽象空洞的哲学推理。第三,研究应区分价值问题和事实问题,以确保分析和结论的客观与精确。第四,针对特定范围的对象,建立相应的指导性理论;理论与资料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第五,承认社会科学的各门学科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吸取和借用其它学科的成果。第六,使政治学具有科学的精确性和严谨性,发挥理论的解释和预测功能。
文章来源:《国际法研究》 网址: http://www.gjfyj.cn/zonghexinwen/2022/1208/1033.html
上一篇:诗词参考文献标准格式
下一篇: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范文(法学综述论文)